每當我們選擇一條路,走上一條路,我們都是會迷茫,尤其是財務這個行業。太慢熱了。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真的成長了,或者自己還是個憤青?每當我看到一條條說著自己當前崗位沒有前途的信息時,總是會惹起一身的無名火。
我還真不知道什么樣的崗位是有前途的。給你有前途的財務經理崗位,自己能擔得下來嗎?審核報銷單,怎么就沒有前途了?每一年都會有新人步入這個行業,每一位新人,對自己的崗位與職業前景都會困惑與質疑。只是,面對這些信息,我們應該怎么做?跳槽?
據我所了解的信息,面對自己覺得沒有“前途”的崗位時,幾乎一致的選擇了跳槽。只是,是否想過:能跳到哪里去?跳出去這個社會能提供哪些崗位給我們選擇?面對任職要求里多少年的經驗要求這條,自身具體什么樣的“資本”去跳呢?
更讓我覺得驚奇的是,居然沒有一個人反思過:留下來,在這個崗位上,我還能學到什么?費用審核,是很多人認為最沒有價值的,那么,我就來說說,費用審核,它的價值在哪里。
預算:審核之前,是不是每一項費用都會有一個標準。那么,是不是不是所有的費用都在標準范圍以內?面對這些數據,公司會有一些流程,例如給相關部門經理級別以上的負責人確認。費用審核里,還有一些項目,應該會有提前預算。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預算項目都在預算以內?超了,是什么原因?而且預算的數據,相關部門是以何為參考提供出來的?
如果要你提供一份預算信息,你是否可以根據以往的預算數據,加上自己費用審核的經驗,綜合起來,給一個更為合理化的數據呢?
核算:有人說,我只是一個審核費用的,登記一下臺賬就可以,好想學做賬,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才能做會計?會計是什么?會計是根據公司的經濟業務把公司的相關交易事項用會計的語言去進行核算、登記、匯總。好的,費用報銷都在你手上了,自己可以嘗試著想一下:如果我是會計,我會如何處理這筆業務?如果手頭上所有的的業務都能處理了。很多人總是抱怨自己時運不濟,沒有好的平臺供自己的才能去發揮,給了你接觸公司業務數據的時候,你在想什么?
作為財務,只要你想做會計,經手的任何一個數據或是一筆業務,都應該能自動的換算成會計分錄。在自己想成為會計的時候,請先問問:你具備會計思維了嗎?
分析:不要說剛入職的新人對財務這個行業迷茫,就算是做過兩三年的會計,也仍然會有迷茫的時候,完全不知道自己方向與如何自我提升。假設,新人在懂得自我提升的前提下,從一個費用審核員,已經能自己轉化成費用會計了。成為費用會計以后呢?如何再進一步的提升。我們把數據審核了、記錄了、匯總了。并不是工作的完結,只是開始。到了這里,應該學會分析了。
數據的變動,占比,這些都可以拿來嘗試著做最微小的入手分析。哪些費用是可控的?哪些費用是不可控的?哪些費用是固定的?哪些費用是變動的?不可控及變動的費用,又是由什么引起的?
管控:剛才,在分析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分析數據,然后,思考上面的幾個問題,然后找出數據變動原因,加強管控流程。對于一些固定的費用開支,又是否真的全都合理了?有沒有辦法縮減?
如果一個費用審核員,無法讓自己在費用審核的崗位上,把這四項內容都做了,或者相關的能力提升上去,就不要提崗位沒有前途。
任何崗位無關有無前途,關鍵是坐在崗位上的人,思想能走多遠?局限于費用審核員,你永遠都只是個費用審核員。但是,我們想做核算,我們就能去思考,如果是核算會計,他會如何去處理這筆業務?如果我們想做分析,我們同樣用這樣的思維去思考。
很多時候,更多的人,更愿意去提出自身的問題,讓別人去給自己找出答案及解決方案。這個思路不對!應該自己對自己提問,然后去找答案。實在想不通,再去詢問。
說到這里,還有更奇葩的。就是直接要模板甚至于直接問應該怎么做。如果別人告訴你,你在這個崗位可以去學習到什么樣的內容,相關學習內容如何獲取及提升自己的能力,應該就要自己去想辦法了。
難道上了那么多年的學,不知道有——書——這種東西嗎?
例如:想學預算、核算、分析、管控,這些,都有相關書籍。成堆,挑一兩本先學學就行了。因為很多書的理念是一樣的。變來變去,也是說那些理論。看不懂,沒有關系,多翻幾篇。不是有一句: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除了職業生涯,我們會迷茫,現實生活,亦是如此。很多時候造成我們“困局”的原因,不是外界,而是自己。所以,請從自身開始找原因,找突破口。
致所有迷茫的朋友與自己。